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增长态势
2025 年 8 月,中国装载机市场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各类装载机销售 9440 台,同比增长 13.3%。这一数据背后,是国内基建投资加码、环保政策倒逼升级与全球市场结构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解构内外销数据、电动化转型特征及市场结构变化,可清晰把握行业发展脉络。
一、国内市场:政策红利释放驱动高增长
国内市场表现尤为亮眼,8 月销量 4774 台,同比增长 18.3%,远超出口增速;1-8 月累计销量 44945 台,同比增幅更高达 20.2%,延续了 2024 年国内销量触底反弹的趋势(2024 年国内销量同比下降 3.94%)。这一强劲复苏主要得益于三重政策驱动:
财政支持力度空前。2025 年专项债规模扩容至 4.4 万亿元,叠加 1.3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 "两重两新" 项目建设。资金快速到位推动基建项目开工率提升,中西部地区大型基建项目对 6 吨以上大吨位装载机需求旺盛,2024 年该吨位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23%,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8 月数据中 6 吨级电动装载机销售 720 台,占电动产品总量的 29.1%,印证了大型化趋势在新能源领域的延伸。
环保政策加速设备更新。《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实施,使 2024 年产品更新换代率达 25%。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出台专项补贴,对电动工程机械最高补贴 30%,直接刺激了存量燃油设备的替换需求。从吨位结构看,5 吨级装载机仍是市场主力(8 月销售 1529 台电动产品),占电动销量的 61.7%,这与其在建筑施工、矿山作业中的通用性强、替代空间大的特点密切相关。
区域市场梯度发展特征明显。华东地区作为传统核心市场占比 32%,而西部地区受基建投资拉动增速最快达到 12%。这种区域分化推动了产品结构的多元化,8 月数据中 7 吨级电动装载机销售 88 台,8 吨以上机型也有零星销售,反映出资源型地区对大型电动设备的尝试性采购。
二、出口市场:结构分化中显现韧性
出口市场呈现 "总量微增、结构分化" 特征,8 月出口 4666 台,同比增长 8.69%,但 1-8 月累计增速仅 5.3%,较 2024 年全年 13.8% 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这种放缓并非需求萎缩,而是全球市场格局深度调整的体现:
传统主力市场表现分化。美国作为最大出口目的地,2025 年上半年进口 1.2 万台装载机,但以 2.1 吨级小型机为主,且受关税政策影响增速受限。俄罗斯市场则出现需求低迷,1-7 月装载机出口同比下滑,拖累整体增速。这种分化使得出口增速呈现 "前低后高" 态势,8 月单月增速反弹至 8.69%,主要得益于欧洲市场复苏和新兴市场崛起。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成为重要增长极。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贡献了出口增量的 72%,其中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需求亮眼。徐工等龙头企业通过本地化布局抢占市场,其电动装载机 XC968-EV 等产品凭借低噪音、高响应速度的优势,在土耳其等市场赢得口碑。8 月出口数据中,电动产品占比虽未单独统计,但 2024 年电动装载机出口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5% 提升至 18%,预示着新能源产品正在成为出口新动能。
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装载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步扩大,依托的是完整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升级。锂电版装载机单台作业成本较燃油机型降低 42%,在能源价格高企的海外市场极具竞争力。但 8 吨以上大型电动装载机出口仍属个例(8 月仅出口 1 台),反映出高端市场仍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三、电动化转型:政策与市场共振下的结构性突破
8 月电动装载机销售 2477 台,按此计算电动化率已达 26.2%,较 2024 年全年 10.4% 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延续了 2025 年 4 月 25.1% 的电动化率趋势。这一突破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吨位结构高度集中。5 吨级电动装载机销售 1529 台,占比 61.7%;6 吨级 720 台,占比 29.1%,两者合计占电动产品总量的 90.8%。这与传统燃油机型结构高度吻合(5 吨级市场份额达 58%),反映出电动化优先在主流吨位实现突破。技术适配性是关键因素 ——5-6 吨级机型作业强度适中,锂电池能量密度可满足单日作业需求,且单位作业成本降低 42% 的优势最为显著。
政策与市场形成共振。工信部将电动工程机械纳入补贴范畴,上海、浙江等地对电动设备补贴最高达 30%,直接降低购置成本。同时,"国四" 排放标准实施增加燃油设备环保成本(每台增加 1.52 万元),间接提升电动产品性价比。双重因素推动下,电动装载机渗透率从 2021 年的 3% 跃升至 2024 年的 15%,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30%。
小型机电动化滞后明显。3 吨以下电动装载机仅销售 15 台,占比 0.6%,与 3 吨级燃油机型 28% 的市场份额形成强烈反差。这既与小型机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更高有关,也受制于小吨位机型作业时间碎片化、充电便利性要求更高的场景特点。滑移装载机电动化同样缓慢(8 月销售 3 台),反映出非标准机型的电动化仍需技术突破。
结语:增长动能与风险挑战并存
从行业趋势看,2025 年装载机市场有望延续 "国内稳增长、出口调结构、电动化加速" 的格局。国内市场方面,专项债资金持续投放将支撑基建需求,设备更新换代需求仍将释放,预计全年国内销量增速维持在 15%-20% 区间。出口市场虽面临全球经济波动压力,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75% 的增量贡献预期(2026 年)为出口提供韧性。
电动化转型将向纵深发展。随着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下降和技术成熟,5-6 吨级产品渗透率有望突破 50%,而小型机电动化可能通过换电模式实现突破。头部企业已在布局智能化与电动化融合,华为 5G 远程操控系统已应用于 30% 的头部厂商新品,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山场景商业化落地进度超预期。
需警惕的风险因素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可能使建筑需求减少 12%,国际贸易摩擦或导致出口关税增加 5-8 个百分点。但总体而言,在政策支持有力、技术迭代加速、全球市场份额提升的多重积极因素作用下,中国装载机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