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透视

国际并购提升中国工程机械高度

时间:2013-03-07  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  

       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路径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并购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在寒冷的2012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并购向来都有风险,但中国工程机械不能因为差距而不参与国际市场,不能因为害怕深海的风险而留恋浅滩。

    2012年即将成为历史,这一年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像一个梦魇,“4万亿”催生的产能突然变成了“过剩”和“负担”,营销创新下的融资租赁突然变成了“债权”,多年供不应求的市场又一次出现逆转。而且本次行业调整的深度和时间都似乎在提示:中国工程机械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维持过去的高增长。
    对于周期性行业来说,通过分散产品或市场来对冲同向产品在同一市场的波动是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工程机械是一个与国家基础建设高度相关的行业,回顾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等优秀企业的发展历程,他们几乎都是在本国基础建设时期获得了发展的基础,而在本土市场的需求热度逐渐消退时,通过国际市场释放剩余产能和扩展发展空间。过去20多年来,中国本土市场的快速增长给了中国工程机械原始积累和体系建设的机会,但快速发展过程中膨胀起来的巨大产能需要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来消化,同时要确保在全球竞争中得以保存持续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变的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紧迫。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并购频频发生:2012年1月18日,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股权;2012年1月30日,三一重工宣布联手中信以3.6亿欧元收购德国工程机械企业普茨迈斯特的100%股权;2012年4月20日,徐工集团宣布收购德国施维英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8月31日,山东重工旗下潍柴动力正式宣布以7.38亿欧元收购欧洲最大的叉车及高端液压制造商德国凯傲集团25%的股份。
    但对于中国企业并购海外高端品牌企业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上市公司股东对于并购价格和并购后的掌控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异议和担心。甚至有人将三一并购大象、中联并购CIFA与行业内的“价格战”和“裁员门”相提并论,认为国际收购占用企业资金导致了企业的困难。但这恰恰是两个相反的因果关系,是为了应对周期性行业单一市场的波动才有了中国企业寻求国际化的动力,而不是因为国际化让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困难期。
    中国工程机械的国际化似乎是在周期波动中被“逼”出来的:1994年宏观调控带给行业几乎超过7年的困难期,装载机价格竞争成为当时行业最痛的烙印;200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国工程机械实际使用金额同比下降6.9%,这一周期波动对工程机械企业提出了警示——中国工程机械必须寻找国际化道路。在接下来的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首次出现出口金额高于进口金额,当时可以看成是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的一个起点;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大量的工程机械产能,从2011年第二季度起,这些产能面临巨大的需求放缓压力,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并购集中到2012年爆发,也是行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显然,这也仅仅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又一步。不过,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市场销售额至今只占15%左右,与全球市场的欧美及日本企业比较,中国工程机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工程机械凭借引进技术建立制造体系,巨大的国内市场为这一产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2011年年底,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11家,前10强中中国也占据了3席。这是一个一直被视为竞争性领域中可以造就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的行业。即使今天中国企业面临国内市场的调整,但是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坚强后方。
    其次,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工程机械企业,也在中国局部市场造就了“全球竞争”的格局,这一过程培育了中国企业行业市场化观念与国际化视野,中国企业家不再是闭关自守的井底之蛙,他们将国外最优秀的企业作为标杆,了解国外企业的配套体系和商业模式,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近标杆企业。这一过程中,中国工程机械在装载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等单项产品上都已经做到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体系的创新也为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资金。这些都是支持中国工程机械更加长远的发展的条件。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工程机械有很多产品从销量来看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相比,在赢利模式和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显得不足。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依然局限在本土市场,而且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中国工程机械如今与欧美、日本工程机械都有着不同境遇,对发达国家工程机械来说,本土经济发展后可以不断承接新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机会,而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却几乎找不到一个比本土更大的市场可以顺利承接。
    从全球化时机方面来看,20世纪80年代集装箱航运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时,欧、美、日市场已经相互渗透,并基本已经实现了全球配套与全球布局,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已经没有空白市场,凭着目前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暂时优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很难进入发达国家高端市场。
    另外,从技术先进国家进入技术落后国家,很快可以实现异地产能扩张式的收购兼并,发达经济体对于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实施并购会在话语权和技术识别能力上占据主动地位,而落后经济体并购发达经济体项目时要面临技术识别力相对比较弱,合作过程中掌控能力也会比较弱的问题。因此我们也看到以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这是市场对于工程机械海外并购纠结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短板在于产品技术高度与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依靠房地产等投资拉动的模式正在经受考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巨大的产能需要释放。在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企业都可以搭便车,但在行业稳定期和调整期,企业保持健康的发展则需要依靠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的高速增长依然停留在数量上,高端产品和核心零部件依然严重依赖国外,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快速扩张期,国外工程机械巨头也有机会搭上这辆便车,他们提供的是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并在这一个过程中有机会提升研发能力。中国工程机械规模虽然已经很大,但在国际市场依然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竞争的依然是低端市场,成本要素的变化可能让中国工程机械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今天中国企业的优势是较低的价格和小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低端市场,从规模上看我们已经拥有一定的宽度,但从国际竞争力上看需要提升的是高度。高端市场已经被欧美、日本企业布局,中国并购不再需要简单的产能并购,而是需要可以提升竞争力的高端并购,以此来弥补我们在技术和品牌上的不足。
    世界工程机械高端品牌是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结果,而且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人才的投入,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获取这些品牌和技术比投入等价的产能更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国际并购仍然是中国工程机械全球化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购是缩小同国际一流企业差距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工程机械提升高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否进入“深海”应该不需要讨论,问题是企业家需要掌握“深海里游泳”的能力。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